close

沐恩.jpg  

專注做一件事,卻若有所思~心裡好像很多話要說,卻不知怎麼表達......這是張會說話的照片^^

無意間在每周三上午9:30-11:30的小幼晨間生活共學中捕捉到這個畫面~

在扮家家酒的遊戲中,這孩子專注的升火煮東西給大家吃,

全神貫注,情緒穩定,享受過程帶給自己的成就與滿足,享受跟自己對話的過程。

 

 

當我們給孩子太多目的性的學習時,往往就會失去享受過程的美好。

就如同現在科技帶給我們的便利~在導航上輸入我們預設的目的地,馬上規畫出直達路線。

機械式的跟隨,讓我們失去許多自我探索的機會。

強烈的目的性導向確實可以讓人快速達陣,但卻往往失去欣賞沿途美景的機會。

 

 

共學.jpg  

學齡前的孩子,應該是要透過感官享受生活,而非一直強化腦袋認知學習。

頭腦跑得太快,身體卻待在原地懶得動,就會導致身心內外失去平衡。

進而透過爆炸性的情緒釋放這種身心不平衡的壓力。

最常見的狀況就是:

孩子們知道要有禮貌、知道玩了玩具要收拾........等規則秩序,

但是為什麼就是常常耍賴做不到呢? 

有很大的因素是:缺乏身體意志的鍛鍊!  

當身體放棄了,人的意志也就變得薄弱了。 

而透過身體鍛鍊意志力是學齡前幼兒每天都要做的重要事。 

在身體意志鍛練的過程中,老師們需要不斷的製造機會,給予環境幫助孩子把想到跟做到的距離拉近。

 

愛.jpg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做事態度。

認知型的孩子,老師會引導他多做事,跟腦袋短暫的說再見 ;

模仿型的孩子,老師會引導他多想像,透過身體表達出自我 。

 

身體能力追不上腦袋成長速度時往往是造成孩子放棄或對自己沒信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些孩子會依照指令做事,卻無法自己舉一反三,擔心這害怕那,就會讓自己越來越侷限也越來越制式化 。 

身體能做到腦袋想到的事,一股相信的力量就會油然而生。  心裡頭會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原來我是可以做到的^^

 

我們想到的事,能夠用實際行動去做到去實現,那麼任何困難都能一一克服。

我們做到的事,還能有源源不絕的創新跑出來,那麼任何瓶頸都能一一跨越。

我們不也都是因為經歷了生活的過程,所以才有現在的生命經驗嗎?

知道太多卻未必能做到~因為腦袋知道的,永遠都是別人的做到,

只有自己真正做到,才能轉化成自己的生命經驗。

 

玩.jpg  

當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也開始有了跟世界連結的意識;

有了覺知(內在)覺察(外在)的能力後,就會減少許多狀況外的事件發生。

人,變得更敏銳,變得更善解人意,變得更能恰當的表達自己真正感受。

讓想到與做到走在同一條路上時,

我想,人也會變得更快樂,世界也會變得更開闊。

 

 文章分享:趙珮雯

arrow
arrow

    米卡創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